盛夏時節,雅安市雨城區的山林翠綠依舊。這片115.6萬畝的山林,讓雨城處處浸潤在綠意之中。
然而,許多人未曾留意,這片綠色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單一純林到復層異林,從“林下黑”到“林中綠”,從常規樹種到珍稀樹種……森林可持續經營正著力將雨城“扁平的綠色”轉化為“立體的綠色”,讓這份“立體的綠色”真正產出實實在在的財富。
雅安市雨城區國有林場洛皇寺作業區,筆直的柳杉沿山坡錯落有致地排列,陽光透過蔥蘢的林梢,在林間洒下斑駁光影。在這裡,柳杉中齡林經過科學撫育間伐,林分郁閉度和疏密度已達到合理范圍,林木蓄積淨增優勢得到快速提升﹔5個監測樣地經過科學設計布局,為精准分析最適合的林分密度提供扎實的數據支撐。
“國有林場和林業大戶的林子,每隔四五年就會開展一次透光伐,森林質量一直保持得很好。”雨城區林業局資源保護監督股股長代永剛介紹,這些國有林場和林業大戶經過多年實踐,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撫育管理和森林經營技術。
然而,在更多分散的集體林地中,林農卻缺乏這樣的專業技術。雨城區86%的林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且幼中林資源佔比極大,由於缺乏科學撫育,近七成的林子逐漸成了“黑森林”——林木過密導致透光性差,林下植被難以生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雙受限。
“山林披綠不一定代表生態好,種下的樹苗也不是只能任其生長而不能合理利用。”代永剛坦言,如何破解集體林地分散、林農經營理念落后、應對市場能力弱等問題,成為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鍵。
為此,雨城區創新構建了“國有林場+集體林”合作模式,依托國有林場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組建了森林可持續經營專項工作組,在集體林地中實施“五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指導、統一監管、統一驗收、統一搭建銷售平台。
國有帶集體,就像大手牽著小手。在國有林場的專業引領下,集體林地的經營水平顯著提升。通過合理控制間伐次數和採伐強度,集體林地的林分郁閉度和疏密度逐步達到最優狀態。根據試點監測數據顯示,撫育后的林分公頃平均蓄積達到307立方米,較上一年度增加了47立方米,較未實施撫育間伐的林地增加了24.5立方米﹔平均胸徑年增長量為1.86厘米,較未實施撫育間伐的林地增加了1.1厘米。林分空間結構更加合理,也為下一步培育高價值大徑材打下了堅實基礎。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以來,雨城區又將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與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緊密結合,在明確林地產權的基礎上,通過“三權分置”改革,積極引導林農以入股、委托、合作等多種方式,將分散的林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在望魚鎮四方村,當地採用“林農+村集體+公司”模式,成功整合集體林地466畝,引進雅安市振瀚林業有限公司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並同步發展林下經濟,僅這一項就讓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
雨城區晏場鎮陳大坪林場的林下藥材園區,是一片佔地1.65萬畝的純柳杉林地。如今,這片曾經單一的柳杉林中,黃精、白芨、雅連、毛慈菇等各種中藥材長勢正旺,這裡也成為雨城區林下藥材園區建設的首例實施區域。
“得益於科學撫育,這片森林的郁閉度達到了0.5-0.6,林分光能利用程度明顯增強,非常適合種植林下藥材。”陳大坪林場林下藥材園區負責人何格說,中藥材的種植不僅豐富了林地生態結構,也為林場帶來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無獨有偶,在雨城區多營鎮大深村,不少村民在自家的黃柏林下套種了魔芋。“魔芋目前市場價格是每公斤6元,一畝地可以產出2000-2500公斤魔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村民羅錦成算起自家的增收賬,臉上滿是笑意。
如今,在雨城區推廣林藥、林蔬、林筍等復合經營模式,利用森林撫育后的林下空間發展特色產業,已經不是個例。截至2025年,全區已培育林下蔬菜0.5萬畝、油茶0.45萬畝、中藥材0.9萬畝、筍用竹1.2萬畝,這些產業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其中,樂至正達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陳大坪林場實施的森林撫育與林下經濟緊密結合項目,探索出了“以短養長”的新路徑,目前,晏場鎮陳大坪林場林下中藥材基地1000畝核心區已全面成型,成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樣板。
雨城區探索出的“柳杉+黃柏”混交模式更是成為全省典范。該模式利用柳杉與黃柏的生態位互補特性,柳杉作為高大喬木提供上層遮蔭,黃柏作為耐陰藥用植物在下層生長,既提高了林地生物多樣性,又顯著增加了經濟收益。這一創新模式被四川省林科院列為全省首個混交林示范點,並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此外,雨城區還積極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與國家儲備林、天府森林糧庫等項目的深度融合,重點發展林下種植藥材、森林蔬菜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步配套發展苗圃基地、林產品加工廠和鄉村特色產業體驗基地,推動林業與康養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探索森林撫育碳匯項目開發,通過市場化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森林經營,讓“綠色財富”的來源更加多元。
“現在一年能掙一萬多元,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望魚鎮四方村村民姜新禮將自家林地交給雅安市振瀚林業有限公司后,又受聘於公司在林地務工。8月10日,是公司給四方村務工村民結算工資的日子,經過務工天數和工種核算,姜新禮領到了7800元工資。他笑著說:“這比自己以前守著林子單打獨斗的收益高多了。”
四方村通過“林農+村集體+公司”模式整合林地后,重點種植油茶和黃柏,並優先雇佣當地村民到林地務工。在2023年,參與該模式的村民每戶就得到了5000元左右的分紅,再加上在林地務工的收入,戶均增收效果顯著。
“這是一筆可以明明白白計算的賬。”雅安市振瀚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應桃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林農參與撫育工作,日薪近200元﹔撫育間伐的木材售價在220-380元立方米﹔試點補助差異化考核獎勵為340-450元畝﹔林地入股集體經濟能獲得穩定分紅。多重收益疊加,讓林農的腰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
在代永剛看來,森林可持續經營帶給村民的轉變,遠遠不止經濟收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經營理念的革新。“與以往通過招投標找施工隊來撫育不同,我們讓林農從培訓到撫育間伐全程參與、切身體會,雖然前期花費的精力較大,但能顛覆性轉變林農的思想觀念。”他認為,轉變老百姓“重栽輕管”的傳統理念,鼓勵大家從單純的“造林人”轉變為專業的“營林人”,將為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產生深遠影響。
為推動這一理念轉變,雨城區林業局採取了一系列扎實舉措:組織林農赴森林經營效益顯著的地區參觀考察,通過示范林、示范片(點)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林農直觀感受試點成效,從而自發參與到試點工作中﹔定期舉辦專題培訓,多方位宣傳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技術和成功案例,提高林農的參與意識和開展試點工作的能力﹔引導村民就近務工,讓他們在專業化指導下全面參與項目實施,在實踐中學習新發展理念、掌握新技術。
同時,工作人員還專門給林農算了一筆長遠經濟賬:在傳統經營模式中,多數林農受短期利益影響,培育木材多以中小材為主,不僅價值不高,還容易因林木過密導致水土流失﹔而在試點中,通過收益對比,引導林農認識到培育高價值大徑級木材的長遠效益,主動轉向可持續經營模式。
“我們通過‘國有帶集體’聯動經營、多元復合經營與產業融合、林農能力提升與利益共享三項機制創新,有效解決了集體林分散經營、低效利用的問題。”雨城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雨城區將繼續把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與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機結合,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持續推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讓更多林農共享“綠色財富”,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雨城區盤活森林“立體財富”的實踐,為生態資源轉化提供了生動范本。從“國有帶集體”破解經營分散難題,到林下多元經營激活土地效益,再到理念革新讓林農從“造林人”變“營林人”,每一步探索都緊扣生態優先與民生改善。
這場變革不僅讓115.6萬畝山林實現“綠富雙贏”,更用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林農嘗到可持續經營的甜頭。其核心在於機制創新——通過“五統一”管理、多元產業融合、利益共享模式,讓生態保護有支撐、經濟發展有路徑。
這樣的探索印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期待更多地區借鑒雨城經驗,讓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魯妮娜)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 经典对赌招商案例中的成败经验
下一篇: 德克西尔护栏碰撞报警系统成功案例集锦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某某工业区88号联系电话
400-123-4567电子邮箱
admin@youweb.comCopyright © 2012-2018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琼ICP备xxxxxxxx号